周蓬安:急救面前无性别:莫让恶意揣测寒了善举之心
2025年7月12日,湖南衡阳街头的一场生死救援,本该成为社会温情的注脚,却因部分网友对施救者“袭胸”的荒谬质疑而蒙上阴影。一名女子突发昏厥倒地,路过的医学院教师盘志斌与一名女医生接力实施心肺复苏,最终挽回了生命。然而,救人视频下的评论却充斥着“手放胸口就是耍流氓”“为何不换女性施救”的刺耳声音。这场舆论风波,不仅暴露了公众急救知识的匮乏,更折射出社会信任危机与性别偏见的深层痼疾。
一、专业急救动作的“污名化”:无知与偏见的双重暴击
心肺复苏(CPR)作为国际通用的急救标准,其操作规范具有严格的医学依据:按压点位于胸骨中下段(两乳头连线中点),按压深度需达5-6厘米,频率需保持每分钟100-120次——这样的操作必然涉及上身接触,且分秒必争的黄金救援时间内,任何对“性别避嫌”的纠结都可能致命。盘志斌作为临床医学专业教师,其手法被现场医护人员认可为“教科书式救援”,却仍被部分网民以“脏眼”曲解。这种将专业动作污名化的行为,实则是急救常识缺失与性别敏感泛化的恶果。
展开剩余69%更荒诞的是“换女性施救”的论调。急救的有效性取决于施救者的技能与反应速度,而非性别。若因性别顾虑而延误施救,或强求“完美受害者逻辑”(即施救者必须符合旁观者的道德想象),无异于将生命置于次要地位。正如网友所言:“心脏的人看什么都是脏的”——当恶意揣测凌驾于生命权之上,社会互助的根基已然动摇。
二、从“扶不扶”到“敢不敢救”:社会信任危机的恶性循环
此次事件并非孤例。从2006年“彭宇案”到2021年“女童商场坠梯被救反遭网暴”,类似情节反复上演:救人者总需自证清白,善意行为被预设为“别有用心”。这种“有罪推定”的思维模式,正在制造一种恐怖的“寒蝉效应”——盘志斌坦言“若知舆论如此,可能不会施救”,道出了多少潜在施救者的心声。
社会心理学中的“旁观者效应”在此被进一步异化:当施救者不仅要面对急救风险,还需承担道德审判与法律隐患时,冷漠便成为“理性选择”。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约54.4万例,院外抢救成功率不足1%,与“不敢救”的心理直接相关。若放任恶意揣测蔓延,最终代价将是更多生命的逝去。
三、破局之道:知识普及、法律保障与理性舆论的三重合力
急救知识普及:破除无知的根源我国持证救护员仅占总人口的1%,远低于发达国家30%的水平。普及CPR培训需成为全民工程:学校应将急救课纳入必修内容,社区与企业需定期组织演练,媒体则需通过案例演示消除公众误解。只有当更多人亲身体验过“按满三分钟手臂酸胀”的急救实感,才能理解对按压位置挑刺的可笑。
法律为善行兜底:让好人不再“流血又流泪”《民法典》第184条“好人法”虽明确紧急救助免责,但需进一步细化操作标准。可借鉴德国《急救法》,规定公民有义务施救且免于追责,同时对恶意诬陷者严惩。法律必须传递清晰信号:生命权高于虚构的道德洁癖。
重构舆论理性:平台责任与公众媒介素养网络平台需及时清理“袭胸”等不实信息,主流媒体则应快速介入科普,挤压谣言空间。公众更需提升媒介素养,警惕“流量至上”的煽动性言论——在急救场景中,专业与时效才是唯一评判标准。
结语:守护善意的火种,才能照亮生命的通道
一个文明社会的温度,体现在它对善意的保护而非苛责。我们需回归常识:急救的本质是生命接力,而非性别议题的角力场。驱散“袭胸”质疑的阴霾,不仅是为了让下一个“盘志斌”敢出手,更是为了让每一个倒下的生命都能被温柔托起。正如目击者所言:“当时没人想那么多”——在生死面前,纯粹的专业与善意,本就无需多余的解释。
发布于:安徽省在线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